發布時間:2022-02-14 13:55 | 發布人:admin | 瀏覽:
▌IVD資訊內容團隊編輯
原 創:體外診斷學院 供 稿:IVD銷售實戰課堂
《中國體外診斷2019~2020年行業報告》(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醫學檢驗產業分會,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體外診斷分會編)等數據初步統計,截至2020年末,我國體外診斷產業在體外診斷血液與體液、生物化學、免疫、分子與核酸、微生物與寄生蟲、POCT六大細分領域中,獲得藥監局生產批文的企業近1700家。
新冠加劇IVD內卷競爭
2020年以前,體外診斷行業可以說是醫療行業最”安全“的領域,內卷這個詞都還沒出現。
2018年,醫保局成立,矛頭直指藥品、高值耗材帶量采購。4+7過后,藥品帶量集采不斷進入常態化模式。
2020年,新冠爆發,核酸檢測試劑開始帶量集采,彼時體外診斷行業所有人依然在爭論IVD不適合帶量集采。
2021年,安徽發光試劑帶量,市值狂瀉1000億;南京醫保局約談邁瑞整體降價;大連醫保局主導同城同價,聯合議價;全國各省開展陽光采購。
經歷了2020-2021的體外診斷從業者,應該都相信下一個”醫改“方向就是IVD領域,集采降價大勢所趨!
然而IVD集采、帶量都還僅僅是政策端的外部客觀環境。
內部環境是什么?
新冠之后,大量上市企業面臨營收增速下滑,非上市企業同樣面臨營收萎縮。2022年,不可避免的諸侯混戰即將來臨。
IVD國貨品牌不斷洗牌
2020年以前,分子診斷企業還是小眾企業。彼時,生化企業、發光企業還是體外診斷市場的主力生長軍。
新冠爆發和安徽發光帶量之后,不管是生產企業還是經銷商,思維都發生了變化。
從市場布局來看,中元、邁克兩家西南企業因為在2020年以前就布局了分子診斷,成為生化領域在常規市場下跌的情況下,抓住了新冠的超級機遇,奠定了未來發展的強大基礎。
新產業因為海外市場布局的早,同樣抓住了新冠檢測市場紅利。安圖生物2020以后,也做了產品線重大調整,那就是全面切入分子診斷市場。
圣湘、達安、華大、天隆、之江、宏石、凱普、碩世等一眾分子診斷企業以及東方、寶太、熱景、明德、奧泰、九安、安旭、博拓等免疫診斷企業一夜之間成為了體外診斷領域的新增長主力。
新冠之后,誰將成為新的行業增長主力?2022,千團大戰,即將打響!
分子診斷,兵家必爭之地
此前我們發文說,2020 新冠疫情后,分子診斷市場累計涌入了超200億人民幣規模的融資,分別分布在創新型創業企業的A輪、B輪、C輪、D輪、E輪。
杭州杰毅、北京指真、新格元生物、予果生物、寧波海爾施、蘇州頤坤、思路迪診斷、北京博奧晶典、江蘇康為世紀生物、深圳華大智造、杭州聯川生物、杭州凱保羅、上海市慧渡醫療、廣州微遠基因、深圳市真邁生物、北京吉因加、上海鹍遠生物、廣州佳鑒生物、北京卓誠惠生、廣州華銀健康、蘇州貝康醫療、賽納生物、南京諾唯贊、深圳裕策生物、廣州康立明生物、金匙醫學科、卡尤迪生物、杭州諾輝健康、無錫臻和、閱爾基因、濟凡生物、領航基因、昂凱生命、上海歐易生物、北京新羿生物、武漢艾米森、北京博雅基因、齊碳科技、翌圣生物、浙江數問生物、思納福醫療、杭州優思達生物等等都獲得的超億元融資。
可見,未來資本、企業的戰略競爭高地在分子診斷市場。
結語:未來免疫+分子+POCT三雄鼎立
經歷新冠疫情,讓大家看清楚,發光可以打天下,膠體金也可以打天下;資本的涌入讓分子診斷未來充滿無限空間;POCT走出檢驗科,成為全院科室裝備,依然可以打天下。
隨著體外診斷行業的競爭不斷加劇,內卷將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,兼并、整合是未來的主旋律......